第二节 怎样塑造合格的人?——人的社会化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最早论述之一。荀子认为人的社会化是不断积学“化性起伪”的终生过程。
社会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狼孩"的启示——社会化的概念与意义
1920年,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两个女狼孩,大的8岁,小的两岁,因为从小与狼一起生活,她们的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了。如她们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般号叫;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等等,一切的生活方式均显示出不能适应人类生活的情况。其中大的那位女狼孩,活到了十七岁,中间虽经过九年人类文明的教导,但仍旧无法改变其生活习性。
“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就无法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一)社会化的概念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对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属于狭义社会化的研究。此后,人们对社会化问题的思考范围扩大了,其特点是不仅研究童年期的问题,还包括了一些角色学习在内的社会化,同时又出现了从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等不同角度对社会化进行联合研究的趋势,社会化被认为是内化、角色学习和获得价值标准的统一过程。这种观点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广义社会化的研究便由此形成。从而我们便可以认为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具体地说,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相关链接】典型案例 一个儿童的辍度社会隔绝
这是美国学者戴维斯于1940年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女童安娜的成长故事。1938年,在美国宾州一座农庄里有一个5岁多女童,名叫安娜,安娜是个私生子,出生后,母亲由于害怕社会的压力,将孩子关在二楼的一个储藏室,当安娜被发现的时候,她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也不会自己吃饭。安娜被发现后,首先被送往一家特殊教育机构,后来又被送往一家幼儿教养所,经过培养和训练,安娜的社会技能逐步
得到提高,在她1942年8月6日去世之前,已经学会了说话。
(二)社会化的意义
人与社会总是处在复杂的相互联系之中,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双向适应与改造的关系。社会化在形成和维持人与社会这种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个人角度分析
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每个人在出生之时,都只是自然人、生物人,而不是社会人,他没有社会观念和社会技能,只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本能。个人仅凭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生物本能是不能在社会中生存的。因为社会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它是由人构成的世界,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等特征,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一定文化环境培养出来的。因此,对每个人来说,都必须首先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社会文化,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方式,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其次,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总是处于变迁之中,特别是当今社会,变迁的速度之快更是惊人。这时,个人就必须有意识地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继续社会化,更新观念、转换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
2.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首先,从社会运行角度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其次,从文化角度看,人的丰_卜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社会成员在文化上的一致性是确保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一致性主要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
由此可见,没有社会化,人类就不能维持和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历史就不能延续。
二、人怎样成其为人——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是续写故事,内容是小白羊和小黑羊都要到河对岸去,然而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有一天,它们在桥上相遇了……要求把故事写完整。作文交上来了,续写的结果基本有三类:一是大家齐心合力把桥加宽,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二是两只羊互相谦让,都顺利地过了桥;三是两只羊互不相让,打了起来,最终被对方戳死或掉下河,甚至淹死。这样续写当然都符合要求,然而令老师震惊的是最后的统计结果:上交63份作文,运用智能圆满解决问题的有3份,约占5%;互相谦让,顺利过桥的24份,约占34%;具有明显的攻击性,结局比较残忍的有39份,约占61%。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维倾向,采取不同的策略,然后产生不同的结局呢?这事实上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结果的体现。人的社会化受内外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规定了社会化的程度与方向。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指遗传因素和主体能动因素,外在因素是全部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人们的社会化就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的。
医学类课程《护士人文修养》—护士人员必修课
云南医学类考试,云南成人高考等更多资料请到东陆教育(66199.net)官方网站下载
资料摘自《护士人文修养》
东陆教育集团网络中心编辑
(一)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等因素。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有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才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主体能动因素
主体能动因素对社会化的影响,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社会化的反作用。虽然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在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但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极大的因素。
首先,主体能动性影响人对社会化内容与环境的认识。一个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认识影响自身社会化的因素,以指导自己的言行与之相适应。显然,正确的认识能使个体提高社会适应程度,否则将导致角色失调。其次,主体能动性对人的社会化具有导向作用,它指导着个体对社会化的内容和环境进行选择。积极的选择无疑将为个体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而消极的选择则有可能导致消极的社会化,消极社会化是社会期望角色的对立物,如犯罪行为等。
显然,主体能动性使人的社会化不再是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选择和创造的过程。它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自身内部环境。
(二)外在因素
1.家庭
白有人类历史以来,最重要的社会化群体一直就是家庭。因为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个人首先通过家庭建立情感、学习语言、行为习惯等,获得社会地位。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2.邻里
邻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近的居住环境,互相之间的熟悉和照应,是儿童早期活动的重要场所。邻里中各个年龄层、社会阶层的人是人们认识社会的一个万花筒。
3.学校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正规化学习机构,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以独特的组织方式帮助个人社会化,它在传授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个人的价值观念,为一个人进入成人世界及职业生涯做准备。
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人群体,是指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以及成年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由于其成员间所具有的同构型,以及交往上的自由性,使得同辈群体成员容易相互吸引、相互模仿,这些是其他社会化机构不曾具有的特点,并对其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5.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一般指个人在社会结构中从事某一职业所归属的社会组织。在人生经历中,职业生涯的开始意味着一个人经过早期礼会化之后进入生命历程的一个新阶段。工作单位对人的社会化体现出更为明显的社会性、现实性和规范性特征,它比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更加严格,要求人们付出更大的责任心,有更清晰的角色意识。因此工作单位是人生的重要舞台,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暗示作用。
三、“浪子回头"告诉我们什么?——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
犯法者弃暗投明,逃学者回校上课,离家者回归父母等等,人们都情不自禁地称之为:浪子回头金不换。
所谓“浪子”,就是说某人偏离了社会规定的社会化道路而走上了反社会或违反社会规范的歪道。浪子走的是歪道,那么正道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正派人走的道,正派人是按照一定社会规范所决定的行为模式行事的人。
社会化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不同地域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化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但作为人类的社会化,其基本的内容和过程又存在着共同点。
(一)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形成和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观念
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虽然会有某种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约个体的活动,但面对社会,个人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择余地。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会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2.内化行为规范,传承社会文化
社会要正常运行,人与人的交往要顺利进行,都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社会行为准则,是社会赖以维持正常秩序的工具。社会规范社会化就是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甚至使用强制性手段等,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用以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调整个人、群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规范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日常生活规范社会化、政治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道德规范社会化等。正是社会化的过程把各种规范灌输给儿童.使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彬彬有礼的公民。也正是社会化的过程使社会文化得以继承、传递和延续。
3.掌握生活技能,塑造社会角色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无论多么复杂,最后都要体现在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上。角色学习又必须以生活技能的学习为基础.生活技能包括生活自理技能和谋生技能,生活自理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内容。在儿童时期,个体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因此社会化内容首先是教会他们自理生活,如吃饭、穿衣、睡觉和说话等,使其逐渐形成有关社会和事物的简单概念。
谋生技能即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社会化这一任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是通过家长或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的传统方式来实现的。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其成员生产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传统的家庭教育便远远不够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成为人谋生技能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人们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掌握职业技能,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正常地生存下去,并按照社会的需要发展自己。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人的社会化过程
由于行为模式并不是任何社会成员一生下来就知道并能按其要求做的,而且社会正统的行为模式也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中,因此,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几乎就是一个学习社会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行为逐渐符合社会规范的过程。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一定得活到老学到老。人的社会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也称基本社会化、未成年人社会化,指人的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婴儿期至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美国现代的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同校教育的实验,说明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阶段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生命前期社会化的影响与基础作用。
个体在早期社会化中,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备的交际语言、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等,将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学会将要承担和扮演的各类角色,能对自己和社会
负责,开始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参与社会生活。早期社会化主要通过家庭、邻里、幼儿园及学校来进行。
2.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指继早期社会化之后成年人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之所以成为人的社会化所必需的过程。一是因为早期社会化内容较为简单,且个体的生活经历较少,而一进入成年期,生活和社会关系等都复杂化了,社会赋予个体许多新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如巾年人一般要经历就业、结婚、生儿育女等,需要扮演职业人员、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等多重角色,承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必须通过学习、实践,才能熟悉、胜任自己的角色。二是社会的急剧变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条件的改变、居住环境的变迁等等,使早期社会化的许多知识、技能、观念变得陈旧,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对个体或社会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继续社会化可以帮助成年人包括老年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对减少变革时期的社会震荡、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继续社会化主要通过成人教育、职业培训、业余学习、专业进修等途径完成。
3.再社会化
“浪子回头金不换”中,“回头”的意思就是从偏离社会规范的道路返回到正常社会化的轨道上来。而要回来,并不是转身就成的,必须要有一个重新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这是主动的再社会化。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看,人们需要不断进行再社会化。
另一种是指特殊的、带有强制性的社会化,它的教化对象是“越轨者”。对这种人必须强迫其重新进行社会化,使他们与自己的过去决裂,接受社会通行的价值原则与规范标准,改造成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新人。这种再社会化一般是通过特殊机构——工读学校、劳教场所、监狱等渠道实施。
【课堂活动】 课堂讨论——赫妈妈为什么想不通
林妈妈1938年出生于赣北农村,她觉得父母没操什么心,自己也就长大了。林他*的大儿子1962年出生,小女儿1968年出生,产前照样劳动,肚子痛了,找个接生婆就生了。
1990年林他*的儿媳妇怀孕了。儿媳妇是大学生,要科学生育。当时的流行说法是:剖腹产生孩子无痛苦;孩子由于出生时少挤压,头型漂亮、聪明;中国人的母乳营养不足,所以孩子不如外国人的结实。结果,儿媳妇快到临产期就住院把孩子剖腹生了下来,给孩子喂进口奶粉。
1995年轮到女儿时,说法来了个大颠倒,说剖腹产缺乏正常的挤压过程,提倡自然分娩;强调母乳喂养,说可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而且孩子要由母亲亲自带,优育则要从负两岁开始抓。因此,女儿夫妇婚后就为生孩子做准备,怀孕后更是严抓胎教,产后坚持母乳喂养,一门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林妈妈见女儿这么累,提出要帮忙带,但被婉言拒绝,说孩子不能离开妈妈。
一想起这些,林妈妈心里就犯嘀咕:俗话说“瓜熟蒂落”,顺理成章的事,怎么就搞得如此复杂?我没费多大劲,孩子还不都好好的,而且一个个还挺有出息。儿子女儿生孩子相、差不过几年,说法就完全颠倒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林妈妈怎么也想不通。